欢迎访问本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汽车工程学院 > 本站首页 > 专业建设 > 专业简介 > 正文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

更新时间:2024/11/19 10:06:05浏览次数:

1 概述

为适应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优化升级需要,对接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新趋势,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智能驾驶系统(部件)和车路协同系统(部件)的研发辅助、生产制造、营运服务等岗位(群)的新要求,不断满足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要求,制订本标准。本标准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汽车智能技术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学校应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和自身办学定位,依据本标准制订本校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高于本标准办出特色。

2 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汽车智能技术(510107)

3 入学基本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4 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5 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电子信息大类(51)

所属专业类(代码)电子信息类(5101)

对应行业(代码)智能消费设备制造(396)、新一代信息技术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汽车工程技术人员(2-02-07-11)、电子工程技术人员(2-02-09)、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2-02-10)、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人员(6-25-04)、电子专用设备装配调试人员(6-21-04)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 研发辅助:智能驾驶系统(部件)和车路协同系统(部件)样品试制、试验,生产制造:智能驾驶系统(部件)和车路协同系统(部件)成品装配、调试、测试、标定、质量检验及相关工艺管理和现场管理,营运服务:智能驾驶系统(部件)和车路协同系统(部件)售前售后技术支持职业类证书举例:智能硬件应用开发、自动驾驶软件系统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

6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行业的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电子工程技术人员、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人员、电子专用设备装配调试人员等职业,能够从事智能驾驶系统(部件)和车路协同系统(部件)的样品试制、试验;成品装配、调试、测试、标定、质量检验及相关工艺管理和现场管理;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7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在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并完成有关实习实训基础上,全面提升素质、知识、能力,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2)能够熟练掌握与本专业从事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掌握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产业文化,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3)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应用物理基础、应用化学基础、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习一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5)掌握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机械制图、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程序设计基础、汽车网络通信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路与电气设备、电子线路设计与仿真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整合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6)掌握汽车微控制器外围电路及扩展电路的设计、系统集成测试技术技能,具有汽车微控制器外围及扩展电路的硬件设计、项目程序的开发、编译、调试及程序下载等能力;(7)掌握车载网络与总线系统、车载无线通信系统的测试分析与故障检修技术技能,具有车载网络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测试、分析、故障诊断、维修等能力;(8)掌握运用Python程序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与可视化的技术技能,具有运用Python程序实现机器学习数据预处理、算法设计、程序实现、车载AI应用运维等能力;(9)掌握车载终端应用程序开发、性能测试与评估、优化技术技能,具有车载终端典型项目软件功能设计、应用开发、联调联试、应用发布、通信接口与数据接口开发等能力;(10)掌 握典型汽车智能电子产品设计、测 试 及故障检修技术技能,具有产品需求及功能。

9)掌握车载终端应用程序开发、性能测试与评估、优化技术技能,具有车载终端典型项目软件功能设计、应用开发、联调联试、应用发布、通信接口与数据接口开发等能力;(10)掌 握典型汽车智能电子产品设计、测 试 及故障检修技术技能,具有产品需求及功能

3 分析、方案设计及原理图绘制、软件编写、程序仿真与调试、程序刷写及整机测试等能力;(11)掌握汽车传统传感器及智能传感器的整车装配、调试、标定、测试、信号采集与故障诊断技术技能,具有汽车传统传感器及智能传感器的装调与检修等能力;(12)掌 握触控与手势交互、抬头显示、语音交互、智 能座椅等智能座舱系统设计、装 调 、测试及故障检修技术技能,具有智能座舱系统交互逻辑设计、交互界面设计及通讯接口开发、系统部署及效率优化、功能及性能测试、装配、调试与故障检修等能力;(13)具有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数字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基本掌握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数字化技能;(14)具 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整合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掌握基本身体运动知识和至少1项体育运动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16)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形成至少1项艺术特长或爱好;(17)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 能宝贵、创 造伟大的时代精神,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

8 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8.1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8.1.1  公共基础课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应将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应用物理基础、应用化学基础、信息技术、公共外语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教育、艺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形势与政策等列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8.1.2  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实训等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自主确定课程名称,但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设置8门。包括: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机械制图、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程序设计基础、汽车网络通信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路与电气设备、电子线路设计与仿真等。(2)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设置8门。包括:汽车微控制器技术与应用、车载网络及总线技术与应用、车载无

4 线通信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车载终端应用程序开发、汽车智能产品设计与制作、汽车智能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汽车智能座舱技术与应用等。